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始于2007年,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学校与水利类专业认识到认证是推动专业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为了认真总结、交流10年来水利类专业认证的经验,提高水利类专业认证的工作水平,规划好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2016-2020年的各项工作,通过认证推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毕业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并加强认证委员、进校考查专家和水利类专业老师之间的交流与研讨,在水利类专业认证十年之际,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于2017年7月21日至22日在大连召开了“水利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术研讨会”,其主题是“专业认证促进人才培养”。来自全国涉水高校的有关领导、教师,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委员及秘书处成员,进校认证专家与认证专业教师代表,以及论文作者代表等共计12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议。
从2006年起,我国开始了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07年,水利类专业启动认证工作,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施认证。2011年,经中国水利学会申请,并在水利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组卓有成效的工作基础上,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批准成立水利类专业认证分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水利学会。从2011年至2013年,水利类专业认证逐步扩大到了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截止到2016年末,水利类专业已认证28所高校的38个专业点,其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12个、水利水电工程14个、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6个、农业水利工程6个,进校考查46次;河海大学、武汉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的水文专业和港航专业共8个专业点已进行过第二轮认证。从2007年到2017年,水利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了整整10年。
中国水利学会秘书长于琪洋在开幕式上做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10年的认证实践,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历经了认证体系从无到有、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创建过程,走过了中国从《华盛顿协议》的学习者逐渐成长为正式成员的艰辛历程;承担了许多试点性、基础性、持续性工作,发挥着探索者和先行者的作用,为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10年的认证实践,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历经了从不被大家了解和认识,到逐步接受和认可的过程,其地位和作用不断得到发挥和显现。随着专业认证工作的持续深入展开,越来越多的学校认识到认证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体会到通过专业认证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明显地增强;认证工作作为推动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作为保证毕业生质量的可靠标志,其作用正日益显现。10年的认证实践,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专家队伍不断成长壮大,力量不断增强,水平不断提高。
于秘书长的讲话指出,国家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教育。近年来,水利工程建设和投资强度增大,水利事业发展迅猛,水利人才需求增多,水利类专业高校招生规模和人数逐步增加。开设水利类专业的高校有120所左右,水利类专业点约200个。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类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面临着新的形势和发展前景,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与国际接轨的目标相比,与水利事业发展的需要相比,水利类认证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未来水利类专业认证工作,应以国家人才需求、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进一步抓好以下重点:一是进一步扩大认证规模、提高覆盖面,优化认证程序、标准,提高认证质量和效果;二是进一步广泛吸吸纳用人单位的专家参与,密切水利工程教育与产业界的联系,提高水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水利产业的适应性;三是进一步提高各涉水高校及专业对认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学校从源头开始真正重视专业认证工作,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水利事业提供合格且符合国际工程教育标准的优质人才;四是进一步加强专业认证的国际合作,促进我国水利工程教育参与国际交流,实现国际间本科教育的学位互认,并期待未来与我国即将启动的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推动我国水利类专业的国际化。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副秘书长周爱军发来了书面致辞,指出水利类认证工作与全国各专业领域认证工作一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先后经历了试点工作组,分委员会,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等几个不同发展阶段,中国水利学会承担委员会秘书处工作,使得组织机构更加健全,组织工作更加有力。10年来,水利类认证先后承担了标准研制、程序完善、文件修订等大量试点性、基础性工作,为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设了一支80多名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专家培训与管理机制。致辞充分肯定了水利类专业十年认证所取得的显著成绩,并对未来工作提出殷切希望和建议。
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主任姜弘道教授做了“水利类专业认证十年历程、体会及建议”的主旨报告,报告回顾了水利类10年认证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专业认证是推动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建议要总结认证经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有关规章制度;修编教材以适应认证背景下教学工作的需要;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实现精准化教育教学管理等。大连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刘志军教授做了“以专业认证为契机 推进工程教育改革”的特邀报告,报告从专业认证引领作用入手,对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转变、成果评估机制方法工具、毕业要求达成、持续改进等多方面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要三“变”,即转变观念、改变模式、思变未来,三“重”,即尊重标准、看重评价、注重改进和三“主”,即学校主导、学院主体、教师主力的推进认证工作的建议。
水利部水文局张建新教高做了“水文职业要求与工程教育浅析”的报告,报告从水文人才队伍分析入手,剖析了水文复杂工程问题示例,提出本科教学课程设置要广、杂、交叉,实践环节要强化、有针对性、系统性,能力训练要有问题分析解决能力、思考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陈元芳教授做了“水利类专业10年认证的实践与探索”的报告,报告探索了水利类专业认证成果的凝练总结,提出基于产出导向新思路,反向设计构建解决水利工程复杂问题的水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新框架,以指导全国水利类专业课程设计。北京北清勘测设计院姜广斌教高做了“水利类工程教育认证工作的认识”的报告,报告重点对水利类专业工程教育认证现场考查中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推进适应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理念的水利类工程体系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实践实习环节规划等建议。
来自西安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扬州大学、石河子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及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的22位论文作者代表分别围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与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教学产出导向、毕业要求、教学质量监控、教师创新能力提升、复杂工程问题能力培养,以及水利类专业教材建设和发展等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研讨会共收到认证相关论文50余篇,并在会前全文印刷以便交流。
会议最后河海大学原校长张长宽教授进行了总结,指出主旨报告、特邀报告和交流论文充分表明,专业认证强有力地推动了认证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建设以及教育教学管理改革,有效地推动了教育质量的提高。
中国水利学会副秘书长吴伯健、水利类专业认证委员会副主任高而坤、吕明治和陈元芳分别主持不同场次的大会交流。